
近期,全国多地冒出一批装修风格高度相似的咖啡馆,统一以 “人民咖啡馆” 为店标,老式搪瓷缸、印着五角星的提袋成为标志性装饰,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的打卡热点。据了解,该品牌已在18个省份20个城市开设近 30 家直营门店,但其母公司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多次申请 “人民咖啡馆” 商标均被驳回,仍擅自大规模使用这一名称。随着争议发酵,人民网评发文指出其不妥,涉事品牌随后发布致歉声明,宣布在中国大陆地区门店门头补充“要潮”二字,规范使用注册商标。这场商业营销引发的热议,折射出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当承载特殊意义的“人民”二字被简单商业化,原本的情感认同便会变味走样。
“人民”二字从来不是普通词汇,而是镌刻着深厚情感与公共价值的文化符号。从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到人民广场、人民政府、人民铁路等承载公共服务功能的载体,这两个字贯穿了国家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各个层面。它见证了无数人为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凝聚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代表着公共属性与服务精神,是全社会共同珍视的情感纽带。在日常语境中,“人民”关联的是公平正义与共同利益,是超越商业价值的精神寄托。这种特殊内涵决定了它不能被随意用作商业标识,更不应成为商家博取流量的营销工具,否则就是对公共情感的轻慢与伤害。
将“人民”二字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规定,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人民” 的公共属性使其具备特殊的政治与社会内涵,用作商业标识可能误导公众产生关联联想,损害其承载的公共价值,存在明显的法律风险。从情感层面而言,当充满庄重感与亲切感的词汇沦为营销噱头,会消解公众的情感认同,引发普遍的心理不适。
真正的国潮营销,从来不是对文化符号的浅层嫁接,而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真诚表达。比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凤冠冰箱贴,上市后立即成为爆款;老铺黄金将古法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在国际珠宝领域树立起东方美学标杆;故宫文创同样如此,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历史故事,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推出的系列产品既传递文化魅力,又契合消费需求,成为国潮标杆。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一个品牌真正的生命力,从来都是来自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独特的商业创意,而不是靠简单占用公共资源来获取短暂关注。
新国潮的兴起,让传统艺术与审美有了走向大众、拥抱市场的契机,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但营销有创意不能无底线,文化有价值不能被滥用。“人民”二字承载的公共情感与精神价值,容不得商业炒作的消费与消解。商家想要借国潮东风实现长远发展,终究要靠过硬的品质、真诚的态度与创新的服务,而不是投机取巧蹭公共符号的热度。唯有尊重文化内涵、坚守法律底线、贴合群众需求,才能让国潮真正行稳致远,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秀娟 (武汉市关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丁玥】
怎么申请股票杠杆交易,股票配资免费平台,炒股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